我国山水园林式山水诗、山水画的物化形态,被称为凝固的诗、立体的画,园林文化与中国文学更是盘根错节,难分难舍,如具有文学内涵的园林命名,富有文采运至 的景观题名等, 园林艺术中那些曲折复杂的空间结构、景物变化的韵律感,等等,都与造园者传统文化根基密切相关,成就出总过古典艺术那种特有的精妙和韵致之美。“形美以感 目,意美以感心”,以景寓情,感悟吟志。通过艺术加工过的高山流水、清风明月、鸟语花香、亭台楼阁来激发人们对美的感情、美的抱负、美的品格、美的社会的 憧憬、向往和追求。让人们睹物会意、触景生情,四季景观植物配置常以春日桃李芬芳、盛夏荷柳相依、金秋银桂灿烂、隆冬腊梅傲放,拟造出景观艺术的诗情画 意,使具体的、有限的景观形象融入诗情画意的哲学精神,升华为抽象的、无限的审美意境。
“九曲回廊转,圣景揽千山”。“宜曲立长则胜,……随性而变,依势而曲。或磐山腰、或穷水际、通花渡壑,蜿蜒无尽……”我国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 化,孕育了这样一个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的建筑体系,在世界上独树一帜,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,是自然环境、建筑、诗、画、楹联、雕塑等多种艺 术的综合。廊的意境能使廊的景观有灵魂、赋予环境情感和生气。寄情山水、托物言志,大大地丰富了其文化内涵。在艺术中,形式是载体,内容是表达,是要追求 的至高无上的“意境”。而意境产生于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,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,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,产生物外情、景外意。
江南园林尤其强调意境的表现,大多运用自然风景式造景表现意境,即源于自然,高于自然,也有借助听觉、味觉、以及利用春夏秋冬时令、雨雪等气候变 化表现意境,运用匾额、楹联、诗文、碑刻等内容的提示表现诗情画意,文景相映,对自然美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。正如陈从周先生所说:“山林岩壑,一亭一水, 莫不用文学上极典雅美丽而适当的辞句来形容它,使游者入其地,触景生情,这些文字就是这个环境中最恰当的文字代表。”
廊不仅与自然山水结合,还将建筑艺术和文学艺术珠联璧合,充满了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。江南古典园林多为文人士大夫隐逸的“可居、可赏、可游”的城 市山林。一些文化士大夫有感于宦海沉浮,在人生哲学方面发生了很大转变,更加着意于内心体悟,修身养性,以示高雅。他们以有限的物质形态,创造可供精神悠 游、心灵对于淡泊宁静的人间胜景。这些廊选用了符合当时审美趣味的可入诗、画的题材。是人们所熟悉的大自然风光的写照;许多是其他艺术形式,诸如描写风景 的山水画和诗文的园林艺术再现,这些取自于人们所熟知的现实生活的题材,经过艺术加工变为美丽的景象,使人产生精神上的共鸣。诗人是用极为细微的笔触捕 捉,描述着人们心绪的悠长起伏、千回百转;而同时,园林室内外空间的设置于人们心理空间这种相互契合、渗透,等等融会关系的艺术表现,正是我国古典诗词极 具魅力之处。
由于我国的传统是文人造园,因而我国园林可以说是与山水画和田园诗相生相长,并同步发展的,而这两者从一开始的时候就十分重视神思和韵味,早在魏 晋、南北朝的出现的山水诗就已经蕴涵着令人神往的境界。绘画的情况也是这样,得自然之精神,寄于笔墨,画风雄强奇峻,气势壮阔,以雨点皴写北方山石,颇能 传神。饱含“千岩竞秀,万壑争流;草木蒙笼,若云兴霞蔚”这样诗一般的意境。造园态度亦如此,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是按照诗和画的创作原则行事,深刻追求诗情 画意一般的艺术境界。这种形式犹如绘画中的题跋,很有助于启发人的联想以加强感染力。此外,还借助于听觉、味觉以及季节、气候的变化而赋予诗的意境。廊在 建筑中是风景中的“实”,而晨曦夕辉,风雨雪月等瞬间变化的风景信息是“虚”,这种意境的产生往往便是观赏者由实而虚,引发情思萌动的过程。“水心亭子夕 阳红,就去栏杆宛转通。小坐忽惊帘自卷,晚凉刚动藕花风”(萧承萼),“粉墙花影自重重,帘卷残荷水殿风”( 高濂),“曲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”,“粉墙雕窗花成影”等诗句,无一不是这种“象外生境”的范例。自然界中的月影、云影、树影、雨声、水声、花香、鸟鸣 等等美妙信息界别引入景观之中。唤醒了人们愉快的联想与审美感受,从而加大了赏景情感活动的自由度,使园林的意境更加深邃、幽远。文人造园,从尺度较大的 厅堂、楼阁到较小的亭台、门廊都是白色的墙,灰黑色的瓦,赭石色的门窗和立柱,没有金碧辉煌,也少有大红大绿。建筑周围的植物,讲究四季常绿,最爱用青 竹,或连绵成片,或与庭前午后散置数株,水边植柳树,水中种莲荷,色彩鲜艳的花树用得十分小心,以免破坏了一片青绿的整体环境效果。室外环境如此,室内布 置也一样。白粉墙,褐色的梁架,黑色的望砖,配上木料本色的家具,追求一种清静无为,淡泊雅致的意境。创造一种暗香盈袖、月色空庭的闲淡宁静,这种风格明 显反映出文人士大夫携隐林下、远离尘嚣的精神追求。
“飞虹眺秦河,泛雾弄轻弦”意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,水波粼粼,宛若飞虹,故以为名。虹,是雨过天晴后横跨大地的一道绚丽的彩桥,古人以虹喻桥,用 意绝妙。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,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,“世事一场大梦,人生几度秋凉,也来风叶已鸣廊,看去眉头鬓上。”苏轼的《西江 月》寄寓了一定哲理意味。但这种哲理意味是通过营造一个完美的审美意境传达出来的。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与空寂的长廊,孤独的词人身影与 孤独的的黯淡灯光,以及由此流露出来的词人深沉的人生思考与真挚的人世之恋,我们并不感觉到说理、议论的空洞与枯燥,而是为词中深沉的情感所打动,然后体 验出作者蕴含于词中的哲理趣味。所以,对于园林空间与人们心理空间这种相互契合、渗透等等融会关系的艺术表现,正是中国古典诗词极具魅力之处。宋代诗人叶 绍翁“满园春色关不住,一枝红杏出墙来”的诗句,是写园景藏露的典型例子。“露”是一枝红杏出墙,“藏”则是那满园春色万紫千红。造园家常让幽深的意境半 露半含,或是把美好的意境隐藏在一组或者一个景色的背后,让游者自己去联想,去领会其深度。这种藏露含蓄的手法意境高雅 ,给人以丰富的联想。“别梦依依到谢家,小廊回合曲阑斜。多情只有春庭月,犹为离人照落花。”五代诗人张泌这首诗创造的 艺术形象,鲜明准确而又含蓄深厚,情景交融,自然美、人文美全在“小廊回合曲阑斜”一句之中。诗人善于通过富有典型的廊景来描写,表达自己深沉曲折的思想 感情,他只写小廊曲廊、庭前花月,不需要更多语言,把这种有形的空间序列与无形的心绪起伏相融合,当廊的景象融入诗情画意的哲学精神,它便升华为抽象的、 无限的审美对象。园林之廊,曲折造型多姿多彩,或曲廊,或复廊,或波形,或爬山,而陈栩《游留园感怀诗》中的“回廊曲折路路通”,表现爬山廊有曲折之美; 张荣培《雨后游鹤园》中的“回廊曲折抱荷池”等等都表达的是廊景与文学的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