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文化对于古代灯具发展的影响
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 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,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 化、 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。包括古文、 诗词、 戏剧、 绘 画、 书法等众多形态。其中对灯具发展产生影响的主 要包括建筑、 家具和装饰文化 3 个主要方面。 2. 建筑对灯具的影响 在漫长的发展史中, 中国建筑始终保持自身独特 性格, 可分为秦汉、 隋唐、 明清 3 大阶段。商周到秦汉, 是萌芽成长阶段, 秦与西汉是第 1 个高峰, “豪放 风格 朴拙” 历魏晋经隋唐而宋,是成熟与高峰阶段, 唐代 的成就更为辉煌, 是第 2 个高峰, “雄浑壮丽” 元 风格 ; 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, 明至前清是第 3 个高潮, 风 格 “精细富缛” 其中秦汉时期建筑对灯具影响最为明 , 显。1968 年出土的 “长信宫灯”灯体为一表面鎏金、 , 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, 通高 48 cm, 神态恬静优雅, 是此 类 “环保灯具” 的典型代表。 2.2 家具对灯具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改变过起居习俗的国家。从商 周到秦汉都是 “席地而坐” 的起居习惯, 由于其封闭状 态的大陆性地理环境及其血缘宗法制、 礼制的传统文 化, 1600 年来, 家具文化一直是这种自成一体的起居方式。典型家具有席、几、 榻、 案等。西晋以后, 一些古 代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地区, 出现了规模空前的民 族大融合局面, 自然也引起生活习俗方面的新变化。 同时畅通的丝绸之路成为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, 佛教东传和流行, 改变了古代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, 也 在文化艺术乃至生活习俗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。因 此, 旧的传统和礼俗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。凡此 种种, 使席地起居的习俗受到冲击,垂足而坐” “ 的起居 习俗就是这一时期传入平原地区的。随着社会习俗的 变化, 也影响到家具产生了新的变化。 正是由于整个家具都由低型向高型发生转变, 灯 具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。席地坐时期的灯具不是摆 放在较低的位置就是直接摆放在地上, 故而形体均比 较大, 且照度有限。由于垂足坐这种方式的出现, 工 作高度提高, 需要照明的位置也大大提高, 一种方式 是进一步提高灯具的高度, 出现了更为高大的落地连 枝灯; 另一种方式是做出更为精致实用的桌上灯具, 特别是要放在桌上近距离使用的灯具, 要求不但照明 效果好, 还要没有烟雾, 以往的油灯是无法实现的。 于是宋代出现了极具代表性的省油灯, 又称夹瓷灯。 其结构分上下 2 部分, 下部为一深腹杯形或碗形器; 上 部为一口径与下部口径同样大小的腹较浅的盘形或 碗形器, 上下之间有夹层, 腹侧有小孔或小嘴。省油 灯的灯盏为夹层、 中空, 可以注水。在夹层中注水, 通 过减少间接损耗和通过水的降温作用, 降低灯盏热 度, 减少油的过热挥发, 以达到省油的目的, 同时也便 于灯具在屋内的灵活挪动而不烫手互为促进, 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灯具种类和灯具体系。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灯具发展最辉煌的时期。 在实用性灯具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烛台的质地和种 类更加丰富多彩。
中式灯具 在质地上除原有的金属、 陶瓷、 玉 石灯具和烛台外, 又出现了玻璃和珐琅等材料的灯 具。种类繁多、 花样不断翻新的宫灯兴起, 更开辟了 灯具史上的新天地[7]。这一时期灯具装饰在纹饰上的 一大特点是通体满饰各种花纹, 特别是众多花朵、 海 浪和莲瓣纹占据了瓷制烛台和灯罩的主体。上海博 物馆收藏的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卉八角烛台, 可以说是 这一时期青花瓷器纹饰的代表之作。在观赏性灯具 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则是宫灯, 顾名思义宫灯就是皇宫 中用的灯, 最早起源于南朝宋武帝时在元宵节上出现 的葛丝灯笼, 历经千余年发展, 随着制绢业发展和工 艺改进, 造型和工艺都有利长足的发展。在清代, 由 于珍贵竟然成为皇帝奖赏王公大臣的赐物。明清的 宫灯主要以细木为框架, 雕刻花纹, 或以雕漆为架, 镶 以纱绢、 玻璃或玻璃丝, 并再外绘以各种彩绘图案。 造型除圆形外, 常见的还有六角形、 八角形, 见图作为我国手工业制作的特种工艺品, 在世界上享有盛 名, 直到今天在一些豪华殿堂和住宅里仍能发现宫灯 造型装饰。
- 全国各地案例
- 友情链接
- 热门楼盘
- 热门标签
- 更多中式装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