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泰蓝也称“铜胎掐丝珐琅”,因其釉料颜色主要以蓝色(孔雀蓝和宝石蓝)为主,又因其最初兴盛于明景泰年间,故称为景泰蓝。
工艺特色
景泰蓝最后一个繁荣期是乾隆时期。当时烧制大型景泰蓝的技术迅速提高,数量显著增多,高大的屏风、宝座,技术高、难度大。乾隆三十九年和四十七年,曾烧制两批十二座高大的珐琅佛塔,分别陈设于宫廷的佛堂内,塔高均在230厘米以上。这在以前的工艺制作中是不曾达到的一个纪录。在乾隆年间,把古代书画作品巧妙地运用到掐丝珐琅制品中,是一种新的尝试。如《明皇识马图》,是以唐代大画家韩干的《明皇识马图》册为蓝本烧制的。画面上的色彩皴擦点染,乃至题跋和钤印均仿造绘画的效果,人物和马匹的不同姿态各具传神之妙。《五岳图屏风》,以紫檀木为边框,分为五扇,高近300厘米。画面以掐丝珐琅分别刻画东、南、西、北、中五岳。山峦叠嶂,青绿苍茫,气势雄伟,堪称清官造办处的杰作。此外,用掐丝珐琅工艺仿制瓷器,是一种新的表现形式。铜胎掐丝珐琅制品的造型和纹饰,借鉴其他工艺门类是比较普遍的,但仿造瓷器的效果还是前所未有的。
造型与图案
乾隆皇帝嗜古,常常要求把古代青铜器等的造型运用到珐琅制品中,制作仿古尊、彝、鼎、卣、觚、篦等古代礼仪器的造型和图案。这一时期,用各种动物形象作器型的制品也显著增多,除明代传统式样的狮子、仙鹤等形象之外,还出现了犀、象、羊、兔、天鸡等造型,颇有新意。乾隆时代的景泰蓝工艺相当发达,景泰蓝制品已应用于宫中生活的众多方面。图案内容更加丰富,并把绘画晕染的技法融会于珐琅制作之中,增加了艺术表现力。珐琅的釉色增多,出现了黑、粉红等色。铜胎制造均很规矩,掐丝起线粗细均匀流畅,填釉饱满蕴亮,镀金光泽灿烂。部分作品采用捶提起线的技法,颇为新颖,展现出中国历史上铜胎掐丝珐琅工艺的最高成就。